大马资讯论坛 - 马来西亚中文资讯平台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心理学家约翰达利:袖手旁观效应-这么多人在场,总有人帮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2-7-11 22:14:1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1964年3月13日,纽约奥斯汀街发生了一宗谋杀案。年轻女子凯蒂·吉诺维斯在下班回家的途中,被狂人温斯顿·莫斯利杀死。案发时间为早上3时20分,但直到3时50分才有人报警,期间长达半小时,附近至少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的反复呼救,却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,甚至没有一个人报警!事后,就像今天一样,传媒纷纷口诛笔伐,慨叹人间何世,为何人们会变得如此冷漠无情,无动于衷。

但美国心理学家约翰·达利(John Darley)及比伯·拉塔内(Bibb Latane)不满足于民众情绪化的评论,对此进行了研究。他们寻找了一些事先不知真相的参与者,与一名假装癫痫症患者共同进行了一组实验,让他们以一对一和四对一两种方式,展开远距离观察。事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出有意思的一幕:当假装癫痫症的病人大喊救命时,在一对一的那一组,有85﹪的参加者冲出工作间去报告,但在四对一那一组,却只有31﹪采取行动!

在另一组实验中,他们找来参与者到实验室填写问卷,其中一组为独自一人在房中填写,另一组则3人同时在房中填写。期间他们把烟雾导入房中,结果,前者有75﹪向主办单位示警,后者则只有38﹪。

两人于是总结,众多的旁观者分散了每个人应负的责任。大家因为“总会有人做”的想法,为自己什么都不做提供了心理上的借口。这种“袖手旁观效应”可以进一步用两个概念来解释,分别是“责任分散”(Diffusionof Responsibility) 及“多重忽略”(Pluralistic Ignorance)。

所谓“责任分散”,简单来说,就是横竖有这么多人在场,总会有其他人帮手,无需自己操心。

所谓“多重忽略”,简单来说就是看到既然那么多人都不出手,便会猜度其中的理由:或是问题并未严重到需要出手,或者背后有些自己尚未察觉的原因,因而犹豫自己出手会否太过突兀,就是所谓“社会认可”(sociallyacceptable)的问题。前述凯蒂·吉诺维斯命案中,那38名没有采取行动的人,事后在接受调查时说,因为他们以为当事人是男女恋人,因此没有察觉他们的争执是一宗凶杀案的前奏,没有采取行动,是怕成为“不知情识趣”的闲杂人等。

此外,亦有评论将人们的不作为归咎于环境与制度。究竟这是一个鼓励好人做好事,还是因为高压而让人性受到扭曲的环境与制度呢?

在一个不鼓励人见义勇为,不为弱势社群请命、维权的社会,大家还剩下多少侠义之心呢?当卖假货者可以一夜暴富,太多人因司空见惯而变得麻木时,谁还会为区区一条小生命动半点恻隐之心呢?

真实案子
http://freeinfo.com.my/viewthread.php?tid=2544
http://freeinfo.com.my/viewthread.php?tid=2169

手机版|大马资讯论坛  

GMT+8, 2024-12-1 18:44 , Processed in 0.053472 second(s), 9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